与土地共生,找回儿时那片悠游的自然大地
发布日期:2017/05/01 佛乘宗大自在山电视台采访报导
还记得四、五十年前,台湾乡间种着绿油油的作物,小溪依然清澈,小鱼倘佯其间,看得到萤火虫飞舞。曾几何时,耕作的土地一亩一亩的不见了,水被污染,溪里的小鱼无法生存,萤火虫也不见了踪影。
对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,我们有责任让它恢复生机,农田养育的不只是人类,更养育的是一整个生态,万物息息相关、本是一体的,共生共荣。
经营十甲有机农场的蔡一宏先生,在嘉义东石乡正一步一脚印地实践他对土地、对生命的关怀。
【半路出家, 实现农田复耕】
蔡一宏原本从事发电机事业,因为921事件后产业外移,决定结束事业回到家乡改从事农业相关事业。回到家乡,发现原本种满小麦、大豆、高粱等旱作的农田,不知何时变成了一望无际的休耕地。让土地复耕变成蔡先生心中的愿望,儿时的记忆成为他心中的蓝图,一步一步地实践全面土地复耕,并开始打造自给自足的农场。
【土地休耕就是任它自生自灭】
让田地荒废,对他来说就是让土地自生自灭,任由长满杂草只会消耗地力,这块土地终究会变成无用之地。蔡一宏说:「这就像是一个人没有长进,整天游手好闲,不事生产,终究对社会没有帮助。对待土地要让它生生不息的生产,并加以整理和管理,这样土地才会好起来。」
目前台湾约有40%的废耕地,蔡一宏将承租来的农田,用心经营让土地恢复丰富的地力后,再交给愿意承作的农民,他们就能轻松的整理与管理,如此,复耕的面积愈来愈广,大地就能生生不息。不仅提高了国内粮食自给率,减少进口粮食的比例,对于全球面临的粮食危机也是一种贡献。
田中正在采收黑豆,为了适应东石的劣势环境,种植不需要太多水份的杂粮,豆麦轮种,利用土地的特性,顺应自然与利用自然,省人力又节省肥料。
【利用土地特性,选择适合的有机农作】
嘉义东石是蔡一宏的故乡,这个地方是「风头水尾」。「风头」指的是强大东北季风;「水尾」指的是地势位于嘉南大圳的尾端,不是淹水就是缺水,为了顺应当地的条件,他选择豆麦轮种。种植大豆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成为土壤可以吸收的养分,大豆收成后接着种小麦,小麦可以吸收种植大豆所留在土壤里的养分。
为了不使长期种植需水量低的杂粮的土地过于干旱,蔡一宏每隔两、三年要轮种一次水稻,让长期种植旱作而在土里滋长的害虫,在种植水稻期间因为丰沛的水量而淹死在土里,并作为下期作物的天然肥料。
顺应自然与利用自然,不论种植水稻或是杂粮,蔡一宏都是运用土地的自然特性,让它成为一个善的循环。他希望,友善栽培的豆麦轮作,能够走出东石新路,为后代子孙留下美好家园。
【遵守大原则,但不一成不变】
蔡一宏选择的是有机农业,并申请日本MOA国际协会(Mokichi Okada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)所成立的财团法人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土地认证,采取自然农法方式来种植。它的理念是根据大自然法则,以尊重土壤为基础,维护生态体系,以达人类及所有生命体之调和与繁荣。将土地视为生命体,视农作物为有生命的东西,成长过程中,农作物与土壤是生命共同体,是一体的。
蔡一宏种植杂粮的这块土地,土壤盐分高且水分不够,让作物靠土地的原本地力成长,不施肥,不拔草,不除虫,什么资材都不使用是行不通的。蔡一宏说:「大地就像母亲一样,无私地孕育着所有的生命,当母亲没有营养可以孕育生命时,就要给予营养,不能任由它自己再产生营养的同时还吸取它的养分,这就像是在虐待母亲般。」适时提供土壤养分(施肥),就是好好的管理土壤,土地才能健全也才能保护所孕育的农作物,所以做有机农业是要用真心付出。
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