緣聖宗師:法身應化的條件
一、智德要兼修,也就是專修,一定要有智慧德性,才有辦法得到法身的應用-證法身,開始修的時候,兩手捏印,合十置於胸前,祈求祖師大自在王佛,一切平安順利,法身的應用,就是大自在王佛的應用。
二、調息淨心,務使自己的身心清淨,舒暢為第一要點,一念不生,虛空無邊,星系林列,因為證法身後,時空是統一的,地球只是一微塵,法性佛與時空住在一合相裡,就沒有差別相的存在,也沒有你、我、他以及物質的差別,地球顯空,我獨置身在這地球時空以及銀河星系中,所有銀河系只有一個,完全沒有其他,這就是一合相,因為你若有一合相的差別的話,外在與內在就永遠無法合一,所以一定要住在一合相裡,法身顯現,法身顯現後,時空統一就沒有差別相的存在。
三、以心觀想宇宙眾生,相爭相食,植物是我們腐化以後成為肥料才長出來的,而動物藉著植物來養育牠們,而牠們再循環給人類吃,所以在地球上,動物、植物、人類是一種循環,也就是輪迴的現象,生老病死,天災人禍種種痛苦,一切自然界物質成、住、壞、空,終將變成空,己身百年,亦只是一剎那間,想想我們現在的肉身,八、九十歲已經算是長壽,近代最長壽的應是虛雲和尚的一百二十歲,但在長壽中經歷的生老病死,以及這個空間、空氣、氣候給人體的壓力與破壞也相當嚴重,一切空苦無常,又要病,又要苦,一切一切身心的煎熬滿重的,故人活在世間上,只有受「苦」一字,偶爾的快樂,只是一時的,快樂過去後,痛苦還是在,所以最永恆的快樂就是要修行,證道成佛、應用法身,不被這個時空控制到我們的身心。
我們有沒有想過,我們的親朋好友,死後,不管是火葬、土葬、水葬,他們死後去了哪裡?有修行的去哪裡?沒有修行的又去哪裡?這一生付出什麼?留下來的又是什麼?如果有修行,證道之後來去自如,如果沒有修行證道,一個人生老病死,臨死前在病中受盡折磨,到最後四大皆空,終要離開,一切所愛、所得,最後統統被死亡全部奪去,生由何來?死從何去?時光一分一秒的過去,而我們為什麼不珍惜這每一分每一秒,精進的修行,六度萬行,以證法身之全知全能,如果沒有修行,什麼都不知道,而修行證到某一種程度以後,圓通自然而通,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要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並不難,只要你用功修行,打坐、念佛,一定可達成,永遠自由自在,這就是法身的應用,另一方面要做好人、行善事。
四、默思妙空菩薩傳下這樣高的法,妙空祖師的信條,就是我們門規中的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就是我們做人最大的原則,一個人要安命樂道,一個菩薩要忘己為人,這才是一個菩薩道應做的,也是一個聖賢所應做的,一個人死後就默默消失掉,一切的好與壞留給後世評估,各位都在寫自己的歷史,你們的歷史怎麼寫,由你現在開始,不管修行如何,我們第一要把門規擺在前面,莫忘門規,門規是你修行的最大原則,以及一生修行的成就與不成就,完全看你守門規的程度,所以一個人修行要有智慧,要有德行,才有辦法超脫,為什麼一再講德,德很重要,一個人的德行名留千古。
大家都知道,佛乘宗是結合禪宗、淨土宗、密宗的精華在修,我們只知道禪宗以「念佛者是誰」參「未生之前我是誰」,根本沒有文字般若的指導,今天佛乘宗有十無量相應心品、門規等很多可以參悟的地方,而且只規定華嚴經來印證道行,淨土宗光一個唸「阿彌陀佛」創一個宗派,所以佛乘宗的法是集合三大宗派在修,今天為加強各位打坐的定力,我從禪宗講起,禪宗為三乘之通學,一般有理則,專用之可循,然佛陀於靈山會上,所開之禪門,則已超出語言文字般若,思想範圍,所示現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教外別傳」,這就是禪宗佛祖咐囑摩訶迦葉尊者,是即「以心印心」大法付傳,而達摩東來中國弘傳,歷代單傳,禪宗傳到五祖時,一直到六祖才真正把禪宗傳開來,所以禪宗從六祖創宗,「北有神秀之漸,南為惠能之頓」,教法雖然懸殊,而理論行功仍然集中於一,終究的目標是證自性,惠能與神秀有何差別呢?神秀他沒有實際去修,但他從理論上去悟,神秀是教外傳,只求外、不求內,所謂求內,即是自性,他所求的自性是往外求,反而最後真正得傳的是惠能,因為惠能知道往內求。
中國之禪宗,可謂中印文化融匯之最高結晶,印度創教,中國弘傳開,這是很合理的,因為目前為止,印度的佛教已經失傳,反過來,中國對佛教相當重視,而且傳得相當好,其義理,實可謂總經律論三藏之理奧妙,可說三無漏學行三總持,缺一不可,其智德一為之,理事徹底的覺悟,所以修行不僅智德要圓融,理事更要圓融,宇宙生命之奧妙,由初心之凡位菩薩以至覺行圓滿之佛果,修行之理路盡在其中,然因歷代禪宗大德皆自求悟證,揮手舉足,一語半句之開示,就已經很足夠了,不像現在,我們把經典拿來講,把理論拿來悟,事實上修行要靠個人的體悟,不是外面大法師們講一大堆,但現在的眾生根器就是需要這些,古代的大德,都會禪機,他們禪機在一舉一動之間,所以古代禪宗的祖師不隨便講話的,一句禪機就足夠參悟一輩子。
初機之可解,致迷理事無法圓融,現在的人,執著在理上,事無法實際上去修、去悟,也就是執理迷事,執事者成迷,就像盲人瞎馬,徒詫空言,誤入魔途者,亦有之,我與各位說法時,我也是戰戰兢兢,為什麼呢?第一,我不想誤了各位的慧命,求 祖師的保佑,因為弘法者,必須負起各位的因果,而且也不願意誤導各位走上迷途,所以一個弘法者很重要,其實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皆係應緣相機開示,佛涅槃後,經典之集結,亦是佛弟子各憑心領,予以有系統之整理,而後代大師,各憑一己法緣之契入而依之宏傳,遂有宗派之分殊,但皆以證入佛果為共同之目標,其實分這麼多宗派,終究是要證道成佛,完全沒有其他差別,我今天所講,全是 緣道祖師留下來的資料。
三無漏學,為共循之理路,入門無二路,方便有很多種,明眼人皆知性體恒常,法住法位,要一多圓融,心物時空,理事一如,空有一如,稱之為大自在,修行要一多圓融,長劫入短劫,短劫入長劫,完全由心轉變,佛經所講的三大阿僧祗劫,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持,如果三無漏學修成了,當下自性顯現,所以古代人能立即成佛,因為他悟到某種東西,悟到時空統一,悟到佛說的理,才有辦法契入,當下成佛,空有一如,為大自在王佛之理境,釋迦牟尼佛至今已兩千五百餘年,科學文化之發展,社會結構之變遷,生活方式之改變,道德觀念與經濟的改變,生活的改變型態,均迥然有異,修行不能食古不化,今天跟你講什麼就執著在什麼,明天跟你講什麼就執著在什麼上,要消化掉,用自己的智慧去分別對錯,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偏執自困,將無量法門圓通之佛法困死於文字之下,不要被文字般若所困住,自性的顯現,才是真正的智慧、法身。妙空菩薩為近代圓證一心之禪德,其行幻化不思議之神跡,誠分為體、相、智、德、理、事、能、用、時、空為實用。
緣道祖師小時就跟妙空祖師學佛,妙空祖師傳給緣道祖師的法,完全是針對眾生的根器而傳,所以當緣道祖師傳法給弟子時,完全沒有事先就講,緣道祖師傳法很平實,就在生活中,一舉一動中教人修行,佛法本來就在生活中,這就是一個菩薩行在人道中,一個菩薩的慈悲要以方便為主,所以修行不只是在道場中,而是在生活裡,妙空祖師常說「學佛行者,真正用功,緊要處還在分證法身後,無量法門的開學」,修行必須要配合生活,不是說我把妻子、孩子、丈夫丟下,入深山去修行,最基本的人道一定要做到,該負起的責任,對社會、對家庭、對父母還是要負責,所以佛乘宗的修行完全以方便法為主,普通人一般只搞文字般若,很多法師與修行者只在文字上轉,畢竟文字般若是別人的智慧,對你只有啟示,沒有真正達到修行的目標,一直待在死水潭中,雖說菩薩道者,己尚未度、度人為急,今生不成,多生再修,但不知一旦失卻人身,要去哪一道不知道,所以這一生一定要好好修,世尊說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佛法難聞今生已聞,人身難得更要向今生修,人死後自己是否仍能做主?不是幾句空話,可以當得起,所以師以自覺覺他,不可偏失,佛法貴在實踐。
「阿彌陀佛」與「大自在王佛」最大的不同在於,阿彌陀佛是他力,大自在王佛是靠自力,將來想去哪個淨土就去哪個淨土,不用靠佛菩薩來度你,解行要相應,用功要精進,應可有望,人最怕懈怠,一定要精進,成佛自然有望,成佛為人天師,故師教人修法,從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之維護,以至由初發心至等覺開始運用,為何漸次,為何頓入,皆不厭其繁瑣,反覆開示,其理也就在此。
以前的老弟子,以及上過緣道祖師課的人,都知道祂是不厭其煩的一直交代,一直交代,一直教,有弟子認為,緣道祖師講的課都一樣,為什麼呢?因為祂看上次講的課你還沒有悟進去,還不懂,這一次祂再教你,讓你回去再悟,看能不能悟出一點東西出來,但好像很少有弟子悟到這一點,所以不斷重覆的開示,這就是不執一法、不失一法,教理行果,所修的理事都是一樣,緣道祖師的交代和我的交代是一樣的道理,皆是不厭其煩。
修行要融會貫通,我閉關前曾講不少課,但現在所講的和以前講的也差不多,但都不厭其煩,一再交代,要修行,要知悟,要證悟,要把自性、理事圓融修出來,所以我閉關前一直排功課,但沒有幾個人做到,大家都很忙,「忙」有時也是一種藉口,只要你肯精進,這一點藉口都可推得掉,只要你想這一生證道成佛,這一生一定要到淨土去,自然而然會精進的修。
當你忙到完時,說不定無常已來到,或病已在身上,再來想要好好修行,就太慢了,生病來時,要修行也只有體悟了,要深入修行也不容易。所以各位要趕快精進的修,不管如何,法講很多,理論也不少,實際上要實修,而且佛乘宗也是講實修,只有自己實修,才有辦法領會更多的東西出來,才有辦法把自性找出來,希望各位,理也聽多了,只是實修缺乏一些,希望各位能更精進的修。
您可能有興趣閱讀